联系电话:023-65021386
报名电话:13388920186
网址:www.leenjy.com
总校:沙龙汇文化广场三楼(小龙坎地铁站1号出口前行100米)
2016重庆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经结束,笔试成绩在10月31日发布>>>点击进入成绩查询快捷入口,此次公务员面试时间在11月13日。点击查看>>>重庆公务员各环节时间。针对此次面试,我们还准备了关于面试专项的免费面试公开课>>>点击查看课程安排。请关注乐恩教育网站,及时获取2016重庆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。
备考指导:
每晚19点:2016重庆下半年公务员面试峰会
10月28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。中央政治局在三季度就经济形势的主题召开会议,据考证之前没有过,所以很不寻常。
从会后的公报看,会议重在强调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的情况下,继续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,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注重预期引导,保持战略定力,深化、细化、具体化政策组合,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,确保实施“十三五”规划良好开局。很显然,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,供给侧改革的主线没有改变。
但是,在谈及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时,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:
一是强调“要创造良好发展预期,加强产权保护,做好市场沟通工作。”笔者认为,这是针对今年民间投资的下滑向民营企业家喊话,保护他们的产权,以及稳定他们的信心和良好发展预期,都非常重要。在政治局会议这种级别的会议里面,能将此列为重要工作,的确说明高层对民间投资下滑的重视,这是对的。
二是货币政策的新颖表述,提到,“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,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,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。”
大家应该记得,高层上次提到“抑制资产泡沫”是在7月份政治局会议时,但当时是把“抑制资产泡沫”放在“三去一补一降”的“降成本”中提及的,具体描述是“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、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。”而这次是放到货币政策中,这种位置的调整绝非偶然,后面透露出的政策信号和对“资产泡沫”的判断和应对很显然是不一样的。
我个人认为,这次重提“抑制资产价格”,并且直接将“抑制资产价格”列为下一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,意味着“资产泡沫”不仅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,更重要的是,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重大风险因素。
这样的描述和转变,起码透露出三大信号:
第一、房地产调控的力度超过想象。
今年以来,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仍然是稳增长和防风险。在三季度之前,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并不大,最重要的两个风险是杠杆和汇率,所以七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强调“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,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。”而在经历3个季度的过热之后,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当前重要的风险点,前期重启限购限贷,以及最近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的交易和虚假宣传行为,都是为房地产的投资投机降温,确保房地产的稳定,不致于出现过热后的大起大落。这次将“抑制资产价格”列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政策目标,说明高层对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是坚决的,对市场的判断和认识也很清醒。
第二,货币政策“拐点”隐现。
在经济增长基本维持稳定的情况下,从2014年以来的以降准降息为主要工具的实质性宽松政策正在落幕。货币政策的目标正在从“稳增长”向“防风险”以及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好的金融环境转变。关于流动性转折点,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谈到。随着全球宽松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,全球流动性正在迎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,货币放水的历史大顶其实已经到来。中国的央行也在7月份承认,中国货币增长的中枢会下调。但是,货币政策在名义上维持“稳健”的提法不会变,“稳健”是个包容性非常强的词汇,稳中可以有松,稳中也可以有紧,关键取决于需要。那么现在可以认为,货币政策从量上会维持“不松不紧”的情况下,在结构上和目标上有一个转折。除了“抑制资产价格”,还包括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,以及高杠杆下的债务、人民币不良资产的上升,当然,还有资金脱实向虚的严重倾向。
第三、货币政策要探索为推动供给侧改革服务。
中国当下的货币政策,如何围绕供给侧改革设置工具和政策组合,这是央行面临的主要任务。要确保供给侧改革的大力推动和良好预期,没有一个新颖的货币政策组合是不可想象的。中国的货币政策恐怕要告别以前“宽松”或者“稳健”的描述,而是应该围绕供给侧,重新设置工具和目标,以及侧重点。
总体而言,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货币政策,虽然继续有“稳健”之名,但在货币政策的内涵和政策目标上,要和过去迥然不同。如何“抑制资产价格”,稳定汇率,降低杠杆,化解不良资产,扭转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,都将成为央行的重要任务,央行需要创新政策组合,为供给侧的成功保驾护航。
在货币政策出现实质性拐点的情况下,汇率的稳定肯定还需要一段时间,人民币明年进入“7”时代仍然是大概率,但无需过度恐慌,房地产整体降温和“变天”也是大概率,但也无需担心暴跌。这些在之前的文章中都多次提及,不再赘言。